由南加州中华科工学会(CESASC)主办、南加高校联盟人工智能与大数据专委会协办的英文专题讲座“AI or Not AI – Water can carry a boat, but it can also overturn the boat”(水能载舟,亦能覆舟),于10月4日下午在洛杉矶北部的圣马力诺市举行。
何志明院士夫妇与来宾合影
活动邀请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、前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(UCLA)科技副校长何志明博士(Dr. Chih-Ming Ho)担任主讲嘉宾,吸引了南加州学界与产业界近百名代表出席,包括主办机构CESASC会长徐蕾教授、前任会长战颖博士以及南加高校联盟会长刘国云等。
讲座现场
在长达两个小时的讲座中,何志明院士以科学家的理性视角,系统回顾了人工智能(AI)的发展历程——从早期的计算逻辑模型到现代深度学习算法的崛起。他指出,AI的出现标志着继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,人类迎来又一次“思想层面的革命”。
何志明院士
“AI并非单纯的工具,它在模仿人类的思维过程,这种影响是全面的,不仅改变物质生活,更将重塑文化与伦理。”何志明表示。
讲座结束后,何志明院士在接受本报专访时指出:“第一次工业大革命是能量的转换,彻底改变了人类的生活与发展。而AI的介入,是在模仿人类的思想,这是全面性的影响,不仅改变物质生活,更会深刻影响文化与伦理。物质与文化的改变,终将推动人类社会进化,甚至改变未来的道德观。”
何志明院士在讲座结束后接受本报专访
他进一步强调,科技的每一次飞跃都具有双重性。“任何一个技术的发展到最后都是有两面性的。核动力可以发电,也可以制造原子弹。当AI进步到某个阶段后,可能不再受人类控制,这将是人类必须正视的重大议题。”
谈及当前研究方向时,他补充道:“我正在研究癌症个性化治疗。大数据在药物研发中或许有帮助,但真正用于临床时,必须回归个体差异。治疗不是统计学问题,而是生理学问题,每个人的治疗方案都应独一无二。”何志明院士目前仍活跃于癌症个性化治疗领域的研究。他指出,AI与大数据在制药和药物组合优化中发挥作用,但临床医学更应注重个体特征与精准决策。
“真正的医疗智慧,不在于计算量的堆叠,而在于对生命复杂性的理解。”他说。
何志明院士毕业于约翰·霍普金斯大学,并获博士学位。他因在湍流控制、微/纳米流体力学与纳米生物技术等领域的创新成果,于1997年当选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。
他曾任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科技副校长及机械与航空工程系教授,致力于微机电系统(MEMS)、纳米射控技术及个性化癌症治疗等前沿研究。其科研贡献使他在2001至2014年间被国际科学信息研究院(ISI)评为全球工程类前250名研究员。
何志明院士夫妇与主办、协办机构代表合影
他与太太何張翠姝(Shirley Ho)夫妇的独生子何鼎(DeanHo)博士同样活跃在国际学术界,现任新加坡国立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主任及个性化医学研究院(N.1Institute)、数字医学院(WisDM Institute)院长,曾入选2010年度“全美十大华人杰出青年”。
本次讲座以“AI的机遇与风险”为核心主题,结合科学、伦理与哲学视角展开讨论。正如讲座题目所示——“水能载舟,亦能覆舟”,人工智能既是推动人类文明前行的力量,也是一场关乎智慧、道德与责任的时代考验。
来源:Richard Ren/LAPost
审稿:刘国云
责编:Shuyan